区块链装逼指南 – 概念普及

能通过文章把这些概念搞明白一些,在饭局里,在咖啡厅里,可以冒充一下区块链专家,忽悠个小姑娘啥的,当然,你要心理有数,这其实连入门都不算,要想真的吃透了,需要看更多的论文,算法,代码,以及参与核心技术社群的讨论,这就不是我的水平所能覆盖的了。

1、隔离见证,也就是比特币扩容方案,常见的缩写单词segwit的由来。

其实顾名思义,这个是最容易解释的,传统区块链里存储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交易信息细节,和交易见证信息。这些统统放在区块链里。

但这样就带来几个问题,第一,区块链有点臃肿,导致交易结算验证的周期越来越长。第二,安全性存在风险,未实现验证的信息有被篡改的风险,而这是发生过案例的。

区块链交易的逻辑我简单说一下,发起一个交易之后,需要足够多的区块链终端加入记录,并给与证明,这个交易才算完成,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证明,这个交易本身是不成立的,因为存在被篡改的风险。

现在虽然矿机足够多,矿场足够多,但比特币的交易频次,规模,交易场景也在不断攀升,而我之前提过,比特币是可以无限切分的,所以虽然比特币总数可控,但交易单位是增速巨快的,所以之前的区块链容量确实难堪重负,导致交易周期越来越长。如果交易发起方不愿意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矿机的价值所在),那么交易结算的时间可能会延续很长很长。因为矿机会优先选择高交易费率的交易来结算证明。(所谓矿机挖矿,其实就是交易结算证明,通过交易结算获得收益)

交易结算过程中,由于证明并未彻底完成,理论上,交易发起方可以篡改交易,当然具体原理我也一知半解,有兴趣的可以再去研究相关背景知识。

而隔离见证就是,将交易信息和见证信息分开存储,分开确认。我见证了这笔交易,但未必代表我需要去存储交易细节。这样的好处是,第一,交易本身的安全性提高,被篡改的风险降低。因为见证方并不需要存储交易细节,既然不存储,如何篡改。而见证信息本身虽然不存储交易细节,但与交易细节理论上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如果你修改了源记录,见证信息则自动失效。第二,减少存储占用,反过来说也就等效于区块链的扩容,提高了结算交易效率。

这就是隔离见证策略的意义和价值。目前,比特币已经完成了一轮扩容,按照我的理解,隔离见证体系已经上线,绝大部分矿场和算力均已支持这种策略。如果我说错了,烦请指正。

2、零知识证明

这个源自80年代的一个数学理论,目前成为信息安全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但说实话,我看了好几篇相关的文章,越看越糊涂。

说个核心点,就是,一种不透露任何细节信息而证明拥有信息的方法。

其实想想场景还很多的。

比如,一个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存在这样一个证明体系,公开证明核心员工与企业有股权或期权协议。但这个证明,并不透露任何细节信息,而且,也不能被篡改。如果最终出现纠纷,双方把各自原文件拿出来,法官把证明文件一对比,这个是真的,那个是假的。

比如,满清的皇帝立下太子诏书,有一个证明体系是公开的,能够证明这个诏书是真实的,但不需要透露诏书的具体内容,直到皇帝驾崩,军机大臣从正大光明匾后面拿出诏书宣读,底下大臣们用诏书内容拿算盘啪啦啪啦一算,算出来的结果和证明文件一比对,嗯,这个诏书是真的,接旨。这就不会有什么传位于四皇子的纠纷了。

我说的这些场景好像实现并不难,但我也不确定零知识证明是不是指的这些。

商业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人力劳务合同管理,都可以有这样的一些机制在里面。公开见证,但证明文件不存在任何具体细节,只有当事人拥有完整的细节内容。

所以零知识证明的目的是,既可以保障交易和约定的隐私,同时也保障其安全性和不可篡改的特性。

但具体实现方式和定义,实话说我还是有点晕乎,不是特别能理解。还是用功不够,欠缺的知识点太多。

3、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

先说智能合约,所谓智能合约,是指这个合约本身不是纯粹的静态文本或数据,而是可编程的,可计算的,以代码形式存在的。

那么图灵完备是什么呢,就是说不考虑现实物理资源的前提下,这个代码架构是可以完整模拟图灵机的,或者用更通俗的说法,是可以完整的实现所有计算机的计算和编程特性的。

那么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结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玩意因为存在无限制编程的空间,所以理论上具有无限制的扩展性。

最近有个特别火的东西,是在以太坊的平台上养电子宠物猫,这个产品现在火到什么程度呢?已经成为以太坊计算力消耗最大的应用,并且导致了以太坊的结算拥堵。(以太坊是一个开源区块链技术平台) 我的理解,这就是一个智能合约的范例。

我昨天还想给我们新加坡员工讲讲区块链,普及一下最新科技常识,意外发现人家比我其实行动力强多了,我们新加坡本地员工个人已经养了八只以太坊上的加密猫了,根本不用我来分享。

最近已经有游戏圈的朋友咨询我关于区块链游戏的发展机会,这个,其实我真的才刚知道有这么个场景,我又能懂啥。

以上是目前常见的几个关于区块链的技术概念和目标,我必须承认,我的理解可能是存在偏差的,也可能会产生误导,但抛砖引玉吧,被人打脸不也是一种成长么。

掌握这些名词和概念呢,在饭局里,在咖啡厅里,在地铁上,在校园里,你就可以侃侃而谈,成为业内行家,但切记,这些只是科普,连入门都不算。

——————

关于区块链,有两种观点是要不得的。

第一是妖魔化,说这个东西就是泡沫,就是骗局。

区块链的思想本身解决的是交易信用和交易成本的问题,这也是很多金融机构特别看重的地方。

比特币是区块链的一种典型应用范例,其核心价值来自于共识,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特征,从政体,权力机构的信用,到算法信用,我们需要理解和拥抱这样的一个变化,当然,这不代表比特币本身就一定是未来,因为还是会存在信用坍塌的可能性。但脱离于政府和实体存在的财富共识,必须正视这个现象,所以我从来不喊空比特币,虽然我也从来没买过。

第二是神话,凡是打上区块链标签的就都是未来,就都会很值钱,这就是神话。

ICO时代已经神话过一次,值钱的是你的项目资产,区块链只是为你项目资产的股权分配做出一个可信的约定,而不能对你的项目有任何的增值,但被那些骗子们用来薅钱,好像搭上区块链的快车,烂项目就能变成好项目一样。

硬分叉是第二次神话,前文解读过,不再赘述,李笑来的SBTC是否值得投资,我告诉你们,这取决于他个人的共识基础,与比特币的共识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我既不劝人投资区块链产品,也不劝人做空区块链产品。我之前说过不要天天钻在里面,是说不要频繁交易,大量频繁短线买卖各种币,什么ico都研究,什么分叉都研究,我觉得这是浪费时间的。如果你非要投资建议,我只有一条,仅供参考,远离分支产品,只碰头部产品。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Q43yBTFvBykN9gyLPQQ6EA

比特币分叉或者说是共识分裂

什么是比特币分叉,我之前讲过,比特币的价值来自于共识,那么,比特币分叉,简单说就是共识分裂,为什么共识会分裂。

比特币最开始的设计,本来区块大小是可以很大的,但为了防范某些攻击行为,就强行把区块大小限制为1M左右,但现在问题来了,比特币的市值越来越高,而比特币有一个特性,可以无限切割,一般货币最小单位是1分钱,比特币可以0.001,0.0001这样无限切割交易,所以,理论上,它的交易粒度是可以非常非常细碎的。那么现有的架构,其交易效率和支撑能力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比特币的蓬勃发展,所以,如果比特币市值继续提升,应用场景继续提升,现有的技术架构肯定是难堪重荷,想想当年谁能预料比特币这么值钱呢。

所以,做架构升级,实现系统的支撑性扩容,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所有相关币圈各种核心团队,包括矿池,包括核心开发团队,包括交易所,都非常关注的一个事情,于是他们坐在一起开了个闭门会议(是的,被你们猜对了,我并没有被邀请),讨论这个事情怎么办,然后几个主流矿池都签了协议,支持某个升级计划,按说,这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升级和扩容的话题,虽然技术可能有点深奥,但业务逻辑并不复杂。

但后来问题出现了,这个协议并没有被很好的贯彻执行,然后有人决定要抛开现有的架构团队,提出新的主张,于是技术方案分裂成了两派,具体细节,我不展开了,简单说就是激进派和保守派,激进派要求彻底重构,大幅度扩大支撑能力,但可能对旧有版本的客户端兼容性存在问题,但保守派希望在现有架构上补丁,尽可能兼容现有的客户端升级系统,但这种补丁的效率和支撑性肯定不如重构更强大。两派不可调和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主张,激进派打算抛开保守派单干,用全新架构,从比特币中分出一种新的货币体系。

这两派其实都是为了比特币的发展,只是选择的技术路线不同,我也不敢妄议其中对错,而且即便如此,在保障分叉的安全性和平稳过渡上,还是有大量的技术细节一起讨论和研究。所有核心的交易所,矿机厂商,都发表了声明,对这次分叉的准备和他们的观点,并对用户安全策略做出了阐述。比特币的价值来自于共识,而共识分裂是比特币价值的极大隐患。每个币圈的核心团队对这个事情其实都是非常谨慎的。

分叉方案用简单语言描述一下,就是在某个特定节点以后,新的架构就用新的模式挖矿,产生新的格式区块,而保守派则沿用他们的技术升级方案挖矿,两种格式不再互相兼容,但新的架构会承诺,所有旧有比特币用户在分叉的同时都自动获得一个同等数量的新币,也就是比特现金(BCC,区别于比特币的BTC)。 我在新加坡线下分享会用的案例是,有点类似于当年新马分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本来是一个国家,一种货币,当时分成了两种,新币和马币最初是1:1的,但现在我们知道了,已经超过3:1了,这是两种不同的货币,汇率也会随着市场发展情况变化。

这个比喻未必准确,但可以粗浅理解比特币分叉的逻辑,从一种货币分成两种货币,开始的时候提供了1:1的完全复制(不是兑换,是复制,这是比喻不十分准确的所在),但从此之后就各行其路,谁的共识更强大,谁的价值就更高。

其实分叉已经进行了,系统扩容后,大家认为比特币能更好的支撑未来的发展,所以比特币(BTC)的价格依然上涨,而新产生的比特现金(BCC),由于不能完全兼容旧有系统,共识基础相对薄弱一些,目前价格远低于比特币,但其实也有1000美元了。

再说一个额外的八卦,比特现金(BCC)出现后,很多交易所并没有立即支持比特现金的交易,也是出于一种安全考量,因为最开始比特币和比特现金是完全复制的,而比特币本身就是一串字符串,理论上,一个用户获得了别人的比特现金,就可以同步复制去窃取对方的比特币,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为了保障客户比特币安全,他们对相关比特现金账户是非常谨慎的。需要对整个交易环境的安全性做出调整和改造,才敢支持这样的交易。

这就是比特币分叉的前因后果,相关的逻辑,风险,和现状。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1Mjg2Ng==&mid=2649867501&idx=1&sn=79566e7aa5bd81aecf2ec6bbfd18f1c3

 

信用的价值以及比特币的价值构建

金融领域,信用的价值是更加被公认的,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有点班门弄斧,比如说,货币是什么,发达国家,或者说强势国家发行的货币,其实就是主权的信用,比如美元为什么是全球硬通货,因为美国的国家主权信用最高。早期货币是金本位,黄金支持货币的信用,但后来发现不足以支持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金本位取消后,美元的信用就不再与黄金有关,而与美国的国家实力和发展趋势相关。

那么一些弱小的国家和地区发行的货币,就不存在足够的主权信用来支撑,就只能依靠其他强权来支持,比如港币,本质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而是紧紧跟随美元。 再比如文莱币,文莱这个国家虽然富裕,但是毕竟人口规模太小,经济总量太小,所以在货币发行上从来没有追求过自主权,开始是依附于马来西亚,后来依附于新加坡,现在文莱币的信用完全是建立在新加坡的国家主权信用基础上的。我们看一下文莱最大的经济收入来自于石油,而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大的石油炼化基地,再看看新加坡是离文莱最近的大型国际港口,我们就可以理解这种经济依存、彼此双赢的关系。

最近一则新闻,国际知名的主权评级机构开始调低中国主权信用,为此我们政府也是挺不满的,但这个事情背后的逻辑是,主权信用是所有重大金融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各种对冲基金选择战场时最关注的信息之一。而与此相关的金融产品也非常多,我是外行,就不多献丑了。

我们都知道要努力赚钱,那么钱是什么,钱其实就是信用。最早,信用来自于稀缺金属或稀缺物资,比如黄金,白银,以及贝壳等;而后,来自于金融机构,比如钱庄;到现代社会,金融机构的背后是政府的信用。发行货币的是央行,但央行背后,是政府。那么未来呢?

比特币就是一个神奇的颠覆性产品,你说比特币背后是什么,没有央行,没有稀缺资源和贵金属,甚至连一个为之背书的金融机构或巨头都没有,好歹Q币背后还有市值超过一千五百亿美元腾讯帝国。比特币背后有什么,甚至连这玩意的发明人是谁大家还都不能确认。可是比特币现在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一种全球通兑跨国货币,去中央化,区块链这个概念因比特币而兴起。信用来自于公开的算法和规则,来自于可信任的技术,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事情

比特币的算法和规则决定了总量可控,而总量可控的情况下,其价值就只能通过使用场景和成交规模来决定。简单说就是使用场景越丰富,成交规模越大,比特币的价格就会上升;而使用场景越狭窄,成交规模越小,比特币的价格就会下降。那么,这个核心,依然是,信用,人们是否愿意相信这个意。事实上,比特币爆发的契机,恰恰是传统货币失信的时候,塞浦路斯和希腊经济崩溃,银行开始限制取款和外汇兑换的时候,老百姓开始疯狂的去买入比特币作为避险和换汇途径,比特币的价格随之直线上升。(所以共识的构建以及数字货币的价值还是建立在非常刚需的需求之上的,这一点和很多互联网产品的构建思路是一致的)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征信,大数据征信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兵家必争之地,蚂蚁金服,陆金所,都在各个场合强调这一点。各个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推出各种自己信用分的体系,其实这事竞争门槛挺高的,你过于谨慎,可能优质的用户在你这里享受的信用额度就太少,就会去别人平台;你过于大胆,可能很多浑水摸鱼的在里面兴风作浪,这损失谁来承担。所以这里不仅仅需要技术,还需要一些更广泛视野和思路,才能有更强大的判断力。

关于信用套利的话题,简单说几句,核心思路就是低信用产品和服务借助高信用平台获得信用溢价的一种套利模式,当然,这不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行为,我们要鼓励的是创建和维系自己的信用对不对。 但必须说靠这个思路赚钱的生意挺多的。 说个能公开的吧,比如美国通用汽车,收购了韩国大宇汽车,把对方旗下一些低端车型拿过来贴个别克或雪弗兰的标高价卖给中国人,这就是信用套利。

让老百姓守信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提高失信成本,让失信的人,失信的企业付出足够的代价。发达国家的老百姓,如果失去了信用,几乎寸步难行;发达国家的政治领袖,一旦失去信用,基本上政治生涯就完结了。这就是他们日常沟通交流信用成本很低的原因。而我们,连很多地方政府和媒体自己都没把信用当回事。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1Mjg2Ng==&mid=2649866851&idx=1&sn=a6ab8ea547910a273f6e13260e2729a4

 

比特币和挖矿到底是什么,有些什么机会?

比特币的好处是,去中心化,总量可控,我认为这两点是这个货币价值的最大体现,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其价值只与流通性有关。也就是,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大。当然,另一个超级优势是,不可追踪。

比特币几次爆发,主要是第一,非法交易,利用其不可追踪特性,比如北美比特币市场曾经最大的客户群体是毒贩和其他犯罪行为。第二,转移资产套汇,针对一些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第三,保值抗通胀,比如某些欧洲国家经济崩溃的时候,货币大幅度贬值,取款困难,很多人就开始换比特币。

那么,问题来了,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甚至欧洲一些经济崩溃的国家地区对应的进入产品能不能做呢?如果结合上面的比特币特点来看,确实是可以做的,只要有流量,产品做得快和好且接地气,这些地方的金融体系越不稳定之时就是这个生意的最佳发展之时。

 

下面是参考信息:

 

1、矿机到底是什么?

比特币这样的网络币,以及莱特币等等,核心是去中心化,没有央行,没有发行中心,那么货币的发行是怎么实现的呢?是每个运营比特币的终端,基于一定的计算规则,并在总数可控的情况下,自动生成比特币。也就是,每个比特币的使用者,他的终端,都有一定几率,生成新的比特币。

那么,这里并没有说,一定需要特殊的机器或设备,每一步具有计算能力的电脑,手机,服务器,理论上都可以成为比特币终端,并生成新的比特币,于是就有人开始思考这里的价值,如果能够低成本获得大量计算力,就可以获得超过其计算成本的收益,这就被成为比特币挖矿。也就是积累计算力,实现比特币产出。

2、成本与平衡性。

成本是什么呢?一是一次性硬件成本,所谓矿机;二是每次产出的能源开销,也就是电费。

收益是比特币,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比特币每年的发行总量,是可控的,是这个系统自己控制的,也就是说,如果系统中存在巨大的计算量,那么,平均计算量的比特币产出就会变得非常小,这就形成一个动态平衡,如果你的计算成本超过收益,肯定就没人增加计算量,挖矿行为就会被遏制;如果你的计算成本低于收益,就会有新玩家入局,挖矿行为就会增加。

现在问题来了,如何降低成本。如果你的成本比其他玩家成本低,你就拥有竞争优势,并在其他玩家没有收益甚至负收益的情况下,保持赚钱。

3、降低成本的策略

第一条,黑招,通过木马,黑产去挖矿。

不开玩笑,我遇到过这样的实例,一个朋友公司技术很强,做超算平台的监控安防,有一次就发现有木马入侵到超算中心(中国top几的大型科研计算平台),入侵后的行为就是上面跑了一个比特币挖矿程序。

这种利用其它人的成本去挖矿,其实蛮多的。

好像之前有人爆料,一个流行的使用频率蛮高的客户端软件,捆绑了一个挖矿程序,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趁空闲偷偷挖矿。

第二条,电费和用电成本。

之前有说一个超级大的比特币挖矿基地,是在芬兰还是冰岛来着,是因为那里电费很低,而且因为气候寒冷,机房降温空调成本基本为0。这样就拥有了极大的比价优势。

第三条,节省计算能耗。

这就是为什么要定制芯片的原因,彻底基于比特币挖矿的算法,定制专有芯片,达到挖矿效率的最大化,和能耗的最小化。

所谓升级到第九代矿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种芯片,除了挖矿,其他什么都干不了。

顺便,因为某些政策原因,淘宝上已经不能搜索矿机,比特币等词汇;在之前,淘宝上卖矿机还是很火的,当时我记得还是一堆显卡和风扇插一起的那种,真的是上古记忆了。所以在比特币领域,GPU确实已经不存在任何使用价值了。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1Mjg2Ng==&mid=2649867111&idx=1&sn=580dda4f48e122606183ea581b4da9a7